员工感悟
EMPLOYEE PERCEPTION

太用力、太刻意的人生是一场灾难

发布时间:

2023-09-20 11:06


苏轼晚年修习佛法,临终之时,友人劝他心中努力想着西方极乐世界,这样灵魂才可以飞升净土。他却回答:着力即差。意思是:越是用力,越容易事与愿违。这是苏轼的最后一句话,也是他对人生的终极领悟。执者失之,强求不得。说话也好,做事也罢,太过用力,只会带来灾难。懂得顺其自然,进退有度,人生才能活得自在从容。

别太用力,适可而止。中国画讲究留白。山水之间,总是留有一处空白,引人遐想。如果把画面全部填满,整幅画都会显得死气沉沉。水满则溢,月满则亏,凡是太过,定然物极必反。说话做事也好,工作娱乐也罢,如果太过用力,不能做到进退有度,取舍有度,就很容易陷入困境之中。云峰八年,高太后临朝。苏轼被重新启用,从一个贬官,几个月内连升三级。高太后对苏轼青眼有加,把他视为未来的宰辅。短短几年,就把他提拔为礼部尚书,加龙图阁大学士,距离宰相只有一步之遥。入阁拜相是多少读书人的终极理想。但是苏轼却在此时放弃,主动请求外调杭州。苏轼升官太快,惹人眼红,已经成了很多人的眼中钉。加上蜀洛两党交恶,他知道自己再进一步,必然万劫不复。他说:火色上腾虽有数,急流勇退岂无人。主政杭州之后,他开六井、通西湖、建苏堤、储粮防灾、建立安乐坊,政绩斐然。妻儿在侧,一家团圆,度过了人生最美好的一段时光。退一步天高地阔,让三分柳暗花明。懂分寸,知进退,一个人才能规避祸患,自在从容。刘邦建立汉朝之后,分封天下功臣。张良被尊为“帝师”,在最富庶的齐地,封地三万户,功居百官之首。张良却推辞不受,选择了贫瘠的留地,食邑万户。后来更是主动求仙问道,不参与朝廷政务,不担任朝廷官职,完全一个闲散道人模样。刘邦后来屠戮功臣,昔年跟随他起家的功臣十不存一。唯张良功成身退,完美谢幕,连他的儿子也能安然继承爵位。《道德经》里讲:知足不辱,知止不殆。该进的时候要进,该退的时候要退。该显的时候要显,该藏的时候要藏。凡事当有度,一味用力向前,不知进退,就是取祸之道。懂得停下,懂得知足,才是人生智慧。

别太用力,懂得放下苏轼被贬到惠州之后,在嘉祐寺落脚。因为心情不佳,他经常去山上松风亭休息,疏解内心烦闷。有一天,他信步走到松风亭下,突然感到腿酸疲乏。很想找个能躺下的地方休息,但是抬头一看,松风亭那么高,我要如何爬上去休息呢?他忽然想:这里为什么就不能休息呢?为何要到亭子里才能休息。心里一下子放松下来,他说:如挂钩之鱼,忽得解脱。就像是挂在鱼钩上的鱼,忽然得到了解脱。弘一法师说:一念放下,万般从容。很多时候,我们之所以活得累,是因为执着太重,执念太深。本来可以自由自在畅游江海,却为了一点点饵食,一丢丢名利,一丝丝贪念,饱受铁钩穿颌之苦。学会放下,放下名利,放下执着,人生才能获得自在洒脱。明代杨慎,二十三岁中状元,少年天才,前途无量。他自己也踌躇满志,认为自己将来一定可以成为国家宰辅。但在大礼仪事件中,杨慎触怒皇帝,被发配到云南。仕途戛然而止,天才少年从此退出朝堂。他心中苦闷,希望有朝一日可以再次回到朝堂,辅政理事,施展抱负。但是嘉靖在位六次大赦,他都不在其中。一次次燃起希望,又一次一次破灭。人生困顿,仕途无望,换作别人,肯定早就垮掉了。他却坦然一笑,放下执念,转过身与命运握手言和。他扑在浩如烟海的经史里,三十余年,著书四百余种,整个明代无人能出其右。他说:千古伤心旧事,一场谈笑春风。短的是名利,长的是人生。看清了也就看轻了,看懂了也就看淡了。心如莲花不着水,又如日月不住空。放下执念,放过自己,一个人才能在这个无常的世界里,充实平静,自在从容。

林清玄说:人生有高潮起伏的时刻,也有平淡平凡的时刻。重要的不是面对什么样的时刻,而是能不能随喜随心。能随喜,咸里有咸的滋味;能随心,淡也有淡的滋味。咸淡之间,处之泰然,春绿与秋红,都欢喜自在。允许顺风顺水,也允许事与愿违。放平心态,接纳生命的全部。随心、随缘,随遇而安,一切便都是最好的安排。

年轻的时候,每个人都曾踌躇满志,渴望通过自己的力量,造就一个完美的人生。 可命运无常,造化弄人。人生之事,十之八九不能如意。人力有时尽,千万莫强求,该看淡看淡,该放下放下。接受命运的无常与缺憾,才能守住心中的清醒与克制。人生是用来体验的,不是用来演绎完美的。与自己握手言和,匆匆百年,才能妥帖安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