柔软的力量
发布时间:
2023-12-28 14:47
法国作家拉·封丹有篇寓言。有一次,北风和南风打赌,看谁可以把路人的大衣脱掉。北风先出手,它吹起了猛烈的寒风,结果路人却将大衣裹得更紧。接着是南风出手,它徐徐地吹起一阵暖风。在这种轻柔的吹拂下,人们觉得浑身暖和,纷纷开始脱掉大衣。北风想用蛮力让路人脱掉衣服,却适得其反,南风用柔弱的暖风,反倒如愿达成目的。在这世上,温和经常战胜狂暴,柔弱往往打败刚强。正如作家曹文轩所说:“世界上最有力量的物质不是重与刚,而恰恰是软与柔。”凡事过刚则易折,过强则难久,一味强硬只能处处碰壁。学会以柔软之道处世,懂得以柔克刚,才能永远为自己赢得有利的局面。
言语柔软,是一种修养。看过一个故事。美国前总统柯立芝平时虽然少言寡语,但待人非常亲和。柯立芝有一位女秘书,能力很强,可是很粗心,导致工作经常差错不断。有一次,秘书打印错了一份文件。正当她以为要面对一顿批评时,柯立芝却对她说:“今天你穿的衣服真漂亮,正适合你这样年轻漂亮的小姐。”女秘书受宠若惊。然而,柯立芝话锋一转,接着说道:“但你不要骄傲,我相信你处理工作的能力也会和你一样漂亮。”听了这话,她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。也就是从那天起,女秘书开始转变态度,工作更加认真,再也没出过什么错。很认同这样一句话:“真正高情商的人,坏话好说,狠话柔说。”说话柔软,体现的是对他人的尊重与体贴,同时也体现了一个人自身的修养。与人相处,比起唇枪舌剑,更让人舒服的,是温言细语。作家刘墉有位朋友,在公司担任主管,手下管着几十号人。这位主管要员工到办公室开会时,从来不说“你到我办公室来一下”,而是说“我在办公室等你”。一句简单亲和的话,不仅赢得了手下员工们的好感,也让工作开展得更加顺利。作家达西说,说话柔软是一种艺术,它以温柔、委婉、细腻的方式传达信息,让人感到舒适和被尊重。温言细语,就如春风化雨,润物无声,在不知不觉间融化人与人之间的冰山。说话柔软,并非刻意讨好,而是把别人放在心上,处处体谅。话留三分软,人留七分暖。开口时,语速适当放慢,语气尽量温和,与人交往自然更加顺心。
身段柔软,是一种境界。在西安兵马俑博物馆里,有一尊“跪射俑”,被称为镇馆之宝。它是唯一一个保存完整的兵马俑,历经两千多年,衣纹发丝依然清晰可见。 为何它能保存得如此完整? 据考古专家们分析,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它的低姿态。兵马俑坑是地下坑道式结构,遇到棚顶坍塌时,最先受到冲击的会是高姿态的陶俑。其次,跪射俑弯下身子,重心在身体下方,稳定性也比立姿俑大大增强。现实生活中,我们做人其实也和这跪射俑一样。当你懂得放低自己的姿态,让身段柔软一点,自然能更好地立足于世间。主持人倪萍曾在书中写过自己的一段经历。刚进入电视台时,为了争取表现的机会,她答应去主持几期收视不太好的节目。没想到,当她去找原本负责节目的主持人要剧本时,对方却故意将剧本扔在地上,还出言讥讽她。面对这份羞辱,倪萍本想一走了之。但为了不错失这个机会,她还是默默将剧本捡起来,并主动向对方请教经验。结果,正是这份“捡来的工作”,让她得到领导的赏识,顺利进入《综艺大观》,最终一举成名。古人云,水因善下终归海,山不争高自成峰。每个人都难免会有陷入低谷,或受人刁难的时刻。不肯受一点气,不愿吃一点委屈,凡事与人针锋相对,只能受到更多的打压。放下身段,才能能够避免碰撞,在不动声色中强大自己。学会收起无谓的棱角,拔掉身上多余的刺,能忍他人不能忍之事,自能成别人所不能成。
《道德经》中,弟子商荣问老子:为何人老了,牙齿掉光了,舌头却还在?老子回答说:“牙齿之所以都掉了,是因为它过于刚强;而舌头因为柔软,所以能一直存在。”在这个世界上,凡事过刚易折,柔软才是处世之道。学会放低姿态,把握分寸,少说一点狠话,多行一些善事。养成一颗柔软的心,能伸能屈,能进能退,方能活得更加通透和坚韧。